
一是抓好道德教育講堂,培養師生良好職業素養。學校的校訓是“厚德、博學、強技、創新”,期望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會開機器,還會做人做事,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。因此,學校十分注重學生技能和品德雙核能力培養,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傳統道德教育和感恩勵志教育,切實提高德育教育實效。具體是著力抓好“5個人”: 一是灌輸主流價值觀改變人。學校利用每周一早上升旗集會對學生進行專題教育,實施道德灌輸;每周五下午第三節課舉辦道德講堂,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題,組織師生開展專題講座,切實提高師生的道德修養。二是以傳統道德教化人。具體是圍繞“學、唱、練”開展形式多樣的傳統道德教育活動切實提高師生的道德修養。“學”是學《弟子規》,將《弟子規》編成校本教材,運用到課堂教學和學生管理之中,引導學生“學《弟子規》、立君子品、做有德人”;“唱”是唱善樂,開設善樂課程,開展各種專題晚會,引導學生“唱善樂、行善為、做善人”;“練”就是練太極,學生早操打太極,通過太極活動的推廣,引導學生“練太極、提氣神、柔心性”。同時,每年舉辦一次以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”為主題的“孝是最美-感動校園”人物評選活動,通過活動的開展,激勵全校師生自覺弘揚傳統文化、傳承工匠精神,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。三是以榜樣人物激勵人。每年邀請優秀畢業生現身說法,做客學生講壇,幫助學生樹立“讀技校也有出息”、“讀技校也能成才”的信心。四是以實踐活動鍛煉人。通過開展系列拓展訓練、感恩教育、“三風教育”、技能藝術節、志愿者服務月等校園活動,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、在體驗中升華。五是以優美環境熏陶人。通過綠化、美化、亮化校園環境,張貼名人警句,及時更新宣傳欄等,使學校每一面墻、每一棵樹、每一片草、每一個櫥窗都成為學校德育滲透的最好場所,用身邊人講身邊事、身邊人講自己事、身邊事教身邊人,切實提高師生的人文素養,不斷放大向善力量,努力激發校園正能量,打造校園道德建設新高地。
二是建立志愿服務隊,引導師生自覺服務社群。學校有學生社團28個,學雷鋒志愿服務隊(青年志愿者協會)2100多人。學校通過開展送技能下鄉、城鄉清潔工程、關愛空巢老人、扶貧濟困、參加大型賽會和參與創文創衛創森宣傳活動等傳統道德教育活動,讓學生參與體驗,自覺服務社群,并在各種體驗活動中鍛煉提高,升華精神境界。
三是設置遵德守紀提示牌,提高師生文明禮讓素質。一是通過設立專欄、櫥窗、懸掛橫幅、書法展示、墻報?、書寫感恩勵志警語等多種形式,大力宣傳文明禮儀。二是利用校園廣播播放愛與感恩歌曲,用《善樂》啟迪學生的善心,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。三是各班利用黑板報,張貼經典語句;每班懸掛孔子像,上課前師生向孔子像行鞠躬禮并誦讀《感恩詞》,培養師生守道感恩意識。四是把《弟子規》教育活動與班風建設結合起來,定期召開踐行《弟子規》主題班會,要求學生每周為長輩獻孝心一次,包括送長輩一句溫暖、貼心的話語,做一次家務,為長輩送上一杯熱茶等活動,從細節上引導學生遵德守禮、踐行文明。
四是開展文明餐桌行動,營造崇尚節約校園氛圍。學校經常舉辦“餐桌文明、從我做起”宣傳實踐活動,利用宣傳櫥窗、文化墻等陣地,大力營造節儉節約輿論氛圍,積極引導廣大師生從我做起,從身邊做起,從小事做起,勤儉節約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。一是在學校飯堂張貼“文明用餐、綠色消費”、“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、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”、“誰知盤中餐、粒粒皆辛苦”、“粒米雖小君莫扔、勤儉節約留美名”等用餐宣傳標語,培養學生恒念物力維艱意識。二是開展“光盤”行動,在學校飯堂餐桌擺放“光盤行動”溫馨提示卡,時時提醒并督促師生養成節約用餐、文明用餐的行為習慣。三是舉行“綠色用餐”活動,推廣餐桌文明禮儀,通過活動,把儉以養德、儉以養性的文明用餐理念變成全校師生的自覺行動。
五是建立網絡傳播小組,傳播文明互助正能量。學校及時更新校園官網,將學校工作動態、創建成果在網上傳播,并開通文明校園微博、微信,通過論壇跟帖、撰寫博文等方式,積極引導學生網上文明言論,傳播正能量。同時,學生記者團積極發掘校園內的好人好事、辦學亮點、校園文化等先進事跡,在校園報、電子顯示屏、櫥窗、板報、校園網、學生Q群空間等媒介宣傳,充分展現學校文明、向上、進取的精神風貌。


校辦